电磁兼容技术知识技术分享
对于电磁兼容性(EMC)而言,有三个关键要素:电磁干扰源、电磁传播途径和电磁敏感体。这3个要素形成电磁干扰的一个闭环,缺少任一 一 个环节,电磁干扰就不可能发生干扰。且这3个要素并且还要在同一空间、时间,否则,也不会产生干扰。
(1)、电磁干扰源:电磁干扰源是指产生电磁干扰的设备、系统或信号源。它们可以是电源线、开关电源、高频振荡器、无线电发射设备、电机等。这些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电磁辐射或电磁传导干扰,可能会干扰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。控制和减少电磁干扰源的干扰是确保电磁兼容性的关键一步。
(2)、电磁传播途径:电磁传播途径是指电磁干扰从源头传播到其他设备或系统的路径。它可以是通过导线、电缆、印刷电路板、空气传导等方式进行传输。电磁干扰通过这些传输途径传播,可能会影响到敏感的电子设备,导致其性能下降或故障。合理设计和管理电磁传播途径可以减少干扰信号的传输和影响范围,从而提高电磁兼容性。
(3)、电磁敏感体:电磁敏感体是指对电磁干扰敏感的设备、系统或元件。这些敏感体可以是无线通信接收器、传感器、放大器、计算机芯片等。它们对电磁辐射或传导干扰非常敏感,可能会受到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而产生误差或故障。通过采取合适的屏蔽、滤波、接地和抑制措施,可以减少电磁敏感体的干扰感应,提高其抗干扰能力,从而提高电磁兼容性。
综上所述,电磁干扰源、电磁传播途径和电磁敏感体是影响电磁兼容性的关键要素。通过合理设计和管理这些要素,可以减少电磁干扰的发生和传播,确保设备和系统在电磁环境中的正常工作,并降低对其他设备和系统的不必要干扰。
上一篇:电磁兼容
下一篇:电磁兼容EMC测试,是什么?
24小时免费咨询
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,座机请加区号